國內生技界的台大農化人,若以產官學區分,學術界數量最驚人。他們大多位居要津、成就斐然。

擁有中研院院士頭銜者有:前中研院副院長楊祥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系教授李遠川陽明大學校長吳妍華加州史克普研究院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化學講座教授翁啟惠等人。其中,楊祥發與翁啟惠同時身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李遠川則是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的大哥

產業界方面,國光生物科技總經理林文理五鼎生物技術董事長沈燕士賽亞基因科技總經理陳奕雄洹藝科技總經理洪榮一台醫生物科技營運副總林麗文基亞生技研發副總暨鴻亞生技總經理張順浪創盛基因科技總經理呂銘峰等,均是代表   

政府部門方面經建會副主委何美玥、環保署署長郝龍斌、國科會 生物處處長魏耀揮、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陳樹功、副處長陳陸宏都系出台大農化。

何美玥就曾公開表示,把南港軟體工業園區二期工程,開發成大台北都會區生技實驗室的構想,正是她基於身為農化人、有責無旁貸的使命,而主動提出的。

那麼,農化系又是如何跟生技扯上關係?張順浪分析,生技的兩大基礎學門,生物學跟化學,正好是農化系的基礎課程。他舉例,光是化學一門,從普通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到生物化學,農化系就開了五門。

沈燕士也說,早在台灣還不知道生物科技是什麼玩意的時候,台大農化系就開始教授生技的基礎知識。只不過,它的名字叫『農業化學』,不叫『生物科技』。

雖說農化的內涵,正是生技的實質;但是,陳奕雄也提到其中『怪怪的』地方。他說他到美國留學時發現,美國是把農化系開的課程,和醫學系擺在一起,台灣卻把它放在農學院。不知這作法跟後來生農領域人才多,但生技醫療領域人才不足的現象是否有關?

『應用科學』是農化系一大特質。大學時或許為學廣博而不能深,但日後選擇人生方向時,卻是進可攻、退可守。

一九六五年畢業、同班同學九成以上都出國深造、當教授去了的沈燕士就說,念農化是學術、實用兩相宜。前者有像諾貝爾獎那樣的桂冠等你摘取;後者則是開發很多專利後,有機會賺大錢。 

或許是大學時代每樣都學一點的關係,農化系學生學習過程中也擦撞出各式各樣的火花。以生技產業來說,就很五花八門。

 例如:資深學長林文理作人體用疫苗製造、沈燕士是醫療檢測、陳奕雄是藥物基因體學、洪榮一是生物微機電、林麗文是蛋白質功能與疾病分析、張順浪則是抗癌藥物開發。   

即便是同班同學,在生技領域也別有專攻、且涵蓋面廣。一九六二年畢業的林文理,同班同學陳慶三現為中研院植物所研究員、劉廷英是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宋賢一則是台大農化系教授。一九六五年畢業的沈燕士,成了上市公司大老闆,而他的同班同學楊惠郎,則成了水產養殖方面專家,現為成大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長。 

台大農化人步入社會後,在各行各業發揮影響力,生技相關領域亦然。像『健康食品管理法』,就是台大農化人的傑作。

提案立法的郝龍斌,當時是立法委員,提供資料的台灣生物科技開發基金會董事長江晃榮、負責執行的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處長陳樹功都是不折不扣的台大農化人。   

   -節錄至工商時報 2002 年 5 月 27 日 第 7 版 (記者 陳怡慈)

噗,所以竟然上了台大農化

其實也好,不用大老遠跑到醫學院分區了

不過醫技的分數竟然飆高30分,看來這年頭大家都希望有證照在手阿

不過當初就一直想要唸生物科技,學測以為生命科學就是生物科技

到了指考後,又以為醫技也算是生物科技

沒想到上了農化查了資料,才發現原來台大農化才是最悠久的生物科技

祇是因為他延續以往的名字沒有改稱而已

新興的生化科技其實就是農化的分支,不過生化科技因為名字好聽

分數飆到458,嘖嘖

好險我上了農化,分數還多了7分多,不算吊車尾進去

不過我跟老娘唸一樣耶哈哈,而且我們的畢業校友還真的是非常強...

anyway,台大,我來啦。

(還有我又可以和梵琦當同學了,10年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