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本是想要投瀛海潮的
但是整篇結構亂七八糟,只是想到什麼寫什麼的狀態
所以乾脆就不寫了
改投到比瀛海潮更有知性、更文藝的地方

當然就是這裡啦

在瀛海走過六年,即將迎接嚮往以久的大學生活。 嚮往大學不需要穿制服、不需要穿白襪、更不需要月理一次頭髮;嚮往大學能自由選修感興趣的課程、嚮往大學的自由風氣、更嚮往大學的獨立自主,因此,大學與中學課程被大多學生視為奔向自由的大門。 比較大學與中學的孩子,最明顯的轉變就是態度上的主動。 甚至比較私立高中與公立高中的孩子,也能在較多的後者身上發現該特質。 為什麼少了外在的拘束,內在卻多了更多?為什麼12年中小學教育,孩子培養不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兩年前八月的新聞:來自芬蘭北方小鎮的少年羅塞丁,見到路透社轉用俄羅斯電台影片,刊登兩張俄羅斯潛艇在北極海底下插國旗的照片後覺得怪怪的,於是動手找資料,確認這張潛艇照片是翻拍自電影「鐵達尼」裡面的一個片段。路透社被迫認錯道歉。

羅塞丁只有13歲,在台灣唸國一。 為什麼一個國一生的孩子,卻具備有台灣大學生(甚至非多數)主動思考與質疑的能力? 羅塞丁絕對不是少數,OECD在國際學生綜合評量計畫(PISA)中,芬蘭校際差距不到5%,全球平均卻高達36% 也就是說不論是首都赫爾辛基,或是偏遠北極圈的中學,測驗成績相差不大。 但在台灣卻常聽到南北學生有明顯的能力差異,甚至連公私立學生也有不同特質? 因此兩年前在校聽的第一場畢業校友(現任律師)的演講,他提及上了大學,我們最該學會蒐集與整理資料的能力。

為什麼遠少於高中授課時數的大學生表現能比高中生好,甚至高中公立學生的表現比多了第八節和晚自息的大多私校生來的好? 為什麼學習時間與成效卻成了反比? 龍應台舉出了心理學家Levy早在1943年就提出的「過度保護」(Overprotection)作為例證:給予過多接觸、禁止獨立自主、使之「嬰兒化」、把自身價值加諸其身。

因為你繳比較多的錢來私校唸書,所以我逼迫你花更多的時間上課。舉凡下雨天寒流來,要再三叮嚀加件外套,只因一切都是為你好。 為了防止學生作怪影響其餘同學,所以要一連串政策規範學生外在行為,最好像個小嬰兒乖乖照做。 更總是以後人的經驗沒有錯,而設了一堆準則要我們「參考」。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要使人成為人,還是成為一尊機器人?

其實還是老生常談,囉哩八嗦的陳腔濫調了
只是之前看完野火,被龍應台有點小小激發罷了

不過阿,考完學測後,我的想法其實也大大改觀了
其實學校這樣子,學生出來也不一定比較差
稍稍注意一下就容易發現了

不過我沒有更動之前寫的文字,當作紀念我一點小小的轉變吧

因為人嘛


噢對,去幫台灣的CLARE投票吧,就是大堡礁那個
目前第一名的那位,輸入信箱後去開啟確認即可
每天可以投一次票
http://www.islandreefjob.com/#/most-vot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 Joe 的頭像
    → Joe

    Chilly King's Chilly World

    →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