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文的一項作業,聖誕節那天交(超級大禮)。前一天花了八九個小時寫,寫完頭超痛的
不過完成後感覺還頗酷的,只是很多地方感覺很不嚴謹。
還參考了一大堆資料,感覺若沒有寫這篇論文到現在我還是不懂猜火車到底想表達什麼吧。
雖然寫完還是有點被弄糊塗的FU

 

題目:選擇毒品與選擇生活─《猜火車》中呈現無關道德的無恥智慧

一、緒論

 

  《猜火車》 (Trainspotting)這部電影拍攝於1996年,當時在英美上映後即引起不少爭論。片中真實描述的吸毒場景與過程引起不少衛道人士的質疑,當年美國參議員Bob Dole更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公開譴責此片損害道德且鼓勵人濫用藥物,有趣的是他卻承認從未看過影片;反而在加拿大的警察卻自掏腰包買票給青年們觀賞,他們認為這部會被視為最佳的反毒教材(1)。我也直覺想到Darren Aronofsky導演的《迷上癮》(Requiem For A Dream)。這部在網路上被列為十大禁片的電影,看完讓我產生沉重的低落感,甚至有喘不過氣的壓迫。雖然都是真實描述了吸毒情況,但相較於《迷上癮》的悲劇收場,《猜火車》的黑色幽默與喜劇結尾,在負面示範上具有更強的藝術渲染力與積極處置的作用。

  也許是不同於革命的六十年代、進步的七十年代、虛華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青年成長於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社會,在非常難以白手起家的世界中,他們對未來失去信心,因而缺乏生命理想與熱情。使得這部表現吸毒成癮者進入高潮所感受到的愉悅,與運用許多超現實情節和新潮音樂的電影,才能迅速竄紅於當時(註2)。因為他也適切表達了九十年代青年們寧願選擇狂歡作樂,也不願選擇積極面對人生的心態。而這樣徘徊於選擇人生,或是選擇不選擇人生的情節不斷「再現」於此部電影中。

  而這樣的表現形式與意涵,也構成了一個特殊議題,那就是:一個在被社會邊緣化而選擇吸毒逃避的青年,如何在自我審查到其糜爛的生活狀態後,重新融入這社會?在這看似不太容易的情況下,且讓我們循著《猜火車》的劇情發展,並適度配合文學批評大師薩依德(Edward W.Said)提出的「再現」(representation)名詞,以結構主義(註3)來檢視瑞登如何在選擇人生不然或不選擇人生的處境中,以近乎無恥卻真實的方式,最終成熟並贏得社會接納與認同。

 

二、全蘇格蘭最骯髒廁所的隱喻與兩種再現性

 

  由表層結構觀察,《猜火車》藉著一再重複的模式表現瑞登徘徊在選擇人生還是不選擇人生的二分法裡。瑞登空洞且乏味的生活因為吸食毒品而獲得救贖,但又因為藥退後浮現的空虛感讓他嘗試戒毒。只是因為受不了誘惑,他又再次沉淪入毒品的世界。這情節公式在前段故事中很快就能獲得印證。

  故事開始於瑞登與屎霸因偷竊在大街上狂奔,同時配合瑞登「選擇他媽的生活不如選擇海洛因」的獨白,一語道破了電影要表達的精神。故事中的青年每天不斷的重複過著相同的日子,到pub閒扯、抽菸喝酒、釣馬子、找人打架、吸食毒品,錢不夠了就以最無恥但也最快的方式上街偷、拐、搶、騙來過活。直到一天瑞登突然想戒毒了,準備好了一切,卻在最後關頭說只差最後一針海洛因。充分的表現出青年們在面對困難顯現的真誠懦弱,但是知道瑞登要戒毒的藥頭大媽倒也沒有因而順水推舟,給了他兩粒鴉片肛門塞劑來減緩毒癮來時的痛苦。

  當瑞登因「便祕」消失(註4)而找廁所時,他在腦海裡想像等待他的會是華麗且乾淨的廁所,有散發香奈兒五號香氣的水箱、有絲質衛生紙、有金色便座和水龍頭。但最後出現的卻是全蘇格蘭最髒的廁所,臭氣薰天、地板骯髒,便器滿是大便且不能沖水,但腹痛難忍的瑞登無可選擇只得硬上,然而塞劑卻因而跟著掉入糞水中。瑞登竟也將手伸進去翻找,甚至最後連全身都鑽進了馬桶,但出現在裡頭的竟是藍色溫暖的海洋。

  這裡以結構主義暗示著當瑞登受夠毒品,勇於選擇戒毒時,他期待的會是下一個美好的人生(美好廁所的想像),但是戒毒要承擔的痛苦沒有如此單純(真實的廁所),好不容易成功戒除了(連毒品塞劑也一併落入汙水),他卻無法克制毒癮和內心的渴望而再次選擇沉淪於中(全身埋入糞水中尋找塞劑)他會因為立即的滿足而感到愉快且舒服(被溫暖的海水包圍),但最後還是要面對其選擇的人生/毒品(回到一開始的骯髒廁所)。

  這個特殊設計的橋段所象徵的意義,不斷重複出現在之後的情節裡,幾乎是整篇電影的情節公式。我想導演與編劇如此的設計,一方面是為了暗示吸毒者無法脫離的迴圈,另一方面也使瑞登在最後表面上突破此固定模式,卻還是無法逃離仍然要面對的骯髒世界。

 

三、選擇生活?抑或毒品?無關道德的無恥智慧

 

  當人們無法積極社會化,縱使活的自我,最終依舊會敗在被他人貼上問題標籤的再現意識裡。瑞登等五位存在邊緣社會中的青年,也許他們存在有自己夥伴們認同的獨特次文化,但那系統卻無法被社會多數人所認同,因此產生了與社會脫節的情形。卑鄙雖然不吸毒,他的暴力傾向卻無法讓人輕易接近。變態男想靠著帥氣外表與無賴個性騙吃騙喝。湯米弄丟與女友做愛的影帶,卻沒發現影帶是瑞登偷的,而在失戀後不久得愛滋死去。屎霸想藉著沾食海洛英壯膽找工作,但縱使自我感覺良好,依然無法給主審官良好的印象,最後還因偷竊被關。瑞登則曾因吸食過量海洛因造成昏迷差點送命。

  這群年輕人滿足於這種自我糜爛的生活狀態,既不想改變現狀,也鄙視一切正常的社會秩序。但幾乎是五位青年中的異類瑞登一方面沉迷於毒品的快感無法自拔,卻又同時隨時準備擺脫毒品。這內心不斷的交戰讓他疲累不已,也在最後成功戒毒後明白到自己早已不再年輕,空虛乏味的生活讓他重新選擇現實的生活,搬到倫敦做一個房屋仲介。

  選擇生活讓他意外的發現縱使在這充滿欺騙與被欺騙的成人社會裡,他也能混得很好。因此當那群年少的夥伴重新出現在他面前時,似乎又「再現」到了毒品迴圈,但最後卻是選擇背叛(註5)。因為他發現自己跟他們已經格格不入。他發現自己早已無法回到原來那個年輕的世界了。其實誰都會走到這一步,看誰先成熟的快,誰就更容易被這世界接納。

  瑞登最後是靠著出賣夥伴來徹底擺脫毒品與糾纏。這看似令人難以接受,但縱使他從吸毒狂歡卻無知的青春世界裡獲得徹底解脫,卻來到另一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真實世界,不外乎是另一種反諷?這也解釋了一開始從海洋回到蘇格蘭最髒廁所呈現的兩種可能再現性:一個是重新回到毒品糜爛的世界、另一個是回到骯髒欺騙的世界。這種透過一個人道德墮落來贏得社會認同的結尾不外乎是《猜火車》裡的最終要呈現的一種無恥智慧。而最末瑞登的微笑應該說明了一切。

 

四、結論

猜火車是英國年輕人常玩的一種無聊遊戲:站在月台上,猜一猜下班火車在幾點幾分進站?開往何處?(註6)影片以此為名有其深遠意義,片中的青年們正如同正在玩此遊戲的人,不知道未來會駛向何方,也沒有理想與期待。他們以自我的價值觀努力抵抗於這冷漠世界。而瑞登最後是唯一搭上火車進入社會的青年,留下他的朋友們在原地徘徊。雜誌〈Time Out London〉稱此片:「一大勝利、傑出的黑色喜劇,各平行的角色情節、影像、音樂與旁白精湛的揉合宛若導演史科西斯顛峰時期的作品,《猜火車》精準表達了威爾許那種無恥又無關乎道德的智慧。」(註7)影片最後把人弄糊塗了,究竟什麼是真實?是逝去時光,還是未來生活。在這無法清楚分別的情況下,瑞登最後的背叛所隱含的無關道德但真誠的無恥智慧,也許才是造成此片永垂不朽的原因。(註 8)。

 

註釋:

  註1:摘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的《猜火車》條列。
2:該片獲得該年度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提名、1999年獲得英國電影協會百大英國電影排名第十。2004年則獲《Total Film》雜誌認為是有史以來第四偉大的英國電影。
3:此篇文章取「再現」名詞來表示劇中不斷重複出現的手法,並以結構主義解析其所暗示的意義,不同於薩依德在《東方主義》中提出的「再現性」的學理觀點
4:瑞登因暫停使用海洛因後,讓海洛因的副作用便祕消失,而隨即想找廁所。
5:主角同伴們得知瑞登在倫敦有錢後,找上他出資購買毒品到外地販賣。他為了嘗試毒品品質又打了一針,最後他們賺了一筆大錢。但瑞登在最後卻選擇背叛他們拿走了全部的錢。
6:出自電影快報裡頭的劇情簡介中關於猜火車由來的介紹http://www.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0000/Trainspotting/Trainspotting.html
7:出自雜誌〈Time Out Londonhttp://www.timeout.com/london/
8:在網站MetacriticRotten Tomatoes中,本片評分也都達到八十以上。在IMDb的評分上,本片也長期名列250大佳片中。出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的《猜火車》條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